如何更好地思考:人只能获得自己认知内的成就

2023-03-08 14:14:50 来源:36氪

编者按:人的大脑很神奇,有时候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则不能,有时候大脑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则会阻碍我们正常思考。大脑有“坏”的认知偏差,也能训练出“好”的思维模型。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思考呢?本文提出了 5 个核心原则。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相关资料图)

无论你做什么,如果事先没有想好,考虑到情况的方方面面,那么很有可能,你在执行任务时会做得很糟糕。也就是说,你会犯愚蠢的错误,经历惨痛的失败,别人会取笑你。因此,你的行为永远不会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

思考的过程被严重忽视了。

人们会想,既然我有大脑,就肯定拥有思考能力。但是,老鼠也有大脑,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可以建造摩天大楼或者驾驶汽车呢?

嗯……不能吧,我从没见过老鼠开车,连自行车都不骑。

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更好地思考。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思考?

大脑可以成功地把勺子引向你的嘴,而不会把汤洒出来,这是一回事。但是,有效地应对生活抛给你的挑战,而不致于以坐牢或无家可归而告终,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遗憾的是,没有人教你思考的能力。学校关注的是告诉你该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成功解决课本上没有出现的问题。

此外,人们很少对思考进行思考。

但毫无疑问,这是必要的。

出现在我们大脑中的模式即为思想,它会影响我们决策的方式,是我们过上愉快生活的前提。

并不是说我们的生活过得不OK,我们有智能手机,有阅读的能力。很有可能,你在生活中过得很好。但谁又会满足于OK呢,我们想要更多,想要更好的。

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的大脑,避免习惯的捷径,并引入新的、思维更好的概念,我们就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我写这篇文章时,除了依靠自己从所有读过的书中学到的东西,除了依靠科学论文,也参考了自己的经验。

我的目标是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这样,下次有人问你说:“你对我们这个物种成为跨星系物种有什么看法?”或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更快,还是在水中传播得更快,为什么?”时,你不会简单地耸耸肩,并发出类似动物的声音:“啊?!”,而你会根据自己锻炼思考能力的情况,构造出一个定义明确的答案。

1. 为什么思考如此困难?

思考是具有挑战性的。我绝对相信,你可以思考。但我们想象一下,假设今天你的大脑在“休假”,不是整个大脑,而是负责创造原创思想的那部分。现在你的脑袋里有一部分是空的。这是否意味着你会崩溃并饿死?

并不会。

你看,思考是如此困难的第一个原因是,当涉及到构建一个思想时,有一定的“等级”。我们的大脑经过了进化,一点一点地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它在一开始要简单得多。

这些是现在大脑的主要部分:

爬虫脑(The Reptilian brain):这部分大脑控制着我们与生俱来的自动自我保护行为模式。爬虫脑负责所谓的4F:进食(Feeding),战斗(Fighting),逃跑(Fleeing)和生育(Reproduction)。

边缘脑(The Limbic brain):大脑的这部分负责管理身体的运动。此外,它还可以记录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经历的记忆和行为,负责人类所谓的“情绪”。

新皮层(The Neocortex):这是大脑的最新进化出的部分,而且有很多功能。在新皮层中,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推理、计划、解决复杂问题、自我调节和做决定的能力

但最初,大脑主要专注于两件事:生存和复制,所以,你唯一会想的两件事就是如何找到食物和如何交配,就像动物一样。那时新皮层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你遇到每一种情况时,首先都是从生存和交配的角度考虑的:“要一本书吗?”不,我要吃的……”

导致思考困难的另一个方面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思考。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对思考进行足够的思考,也没有思考什么。

当我们不去思考的时候,就会按照头脑中当前存在的模式行事。这些模式肯定不足以应对我们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的意思是,我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当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发生时,就好像你突然被传送到了一片大森林的中央,你周围的一切都是新的和未知的。

每迈出一步,你就会发现更多的异域,但这种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毕竟,通过进入陷阱来发现陷阱是没有用的。更有用的是提前发现陷阱,并避开它。

这就是教会自己更好地思考能给你带来的好处。它会让你提前发现破坏性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决定,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2. 怎样才能变得更善于思考?

要想成为一个更好的思考者,有几个先决条件。而且你不只需要其中之一,而是需要所有这些东西,才能成功地应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请看,更好思考的核心原则:

2.1元认知

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意味着你正在寻找提升思维的方法。

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意味着你正在寻找提升思维的方法。

元认知(或者所谓的“关于思考的思考”)是第一个原则。虽然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元认知是你理解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你需要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方面有问题,否则,就不会采取步骤来改善。你会“幸福地”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继续在生活中前进,祈祷幸运会降临。

善于对思考进行思考需要两件事。自我分析和一些更难的事情:承认你并不完美。别担心,没人是完美的。你越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尤其是在思维方式方面),你就越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以下是元认知的一个简单例子:通过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你可以意识到自己真的不擅长记忆。但是,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这个消息,而要做一些事情,找到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学习策略,提高记忆力。

2.2认知偏见

认知偏见严重扭曲了我们的思维。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实是盲目的,而且,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

认知偏见严重扭曲了思维。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实是盲目的,而且,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

大脑“休假”的频率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由于因为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所以大脑创造了类似“思维捷径”的东西。想象一下,它们就像你电脑上的快捷方式图标,轻轻一点就能打开你想找到的东西,非常方便,这会大大增加你到开一个软件的概率。同样,你会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解锁手机,查看刚刚收到的信息。即使你有一大堆工作要做,在99%的情况下,当你收到通知时,依旧会立即查看它。

毕竟,查看通知的感觉很好。而“好”,是我们一直想要的感觉。

认知偏差是大脑用来处理认知负荷的现成模式。虽然它们对大脑有益,但对你却没什么益处。

认知偏差可以被认为是“大脑的坏习惯”。

要避免认知偏差是极其困难的。但重要的是首先要意识到它们。例如,一个著名而危险的认知偏差是确认偏误。简而言之,确认偏误是指我们倾向于“寻找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源、人和想法。

有人可能会对你说,每天花5个小时在社交媒体上是你生活没有进步的原因。然而,你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如何支配时间的。对此,你的回应是,把这个人从生活中赶走,然后找到一群认为“社交媒体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好东西”的人。

2.3 心智模型

当使用心智模型时,我们能更快更好地理解世界。

当使用心智模型时,我们能更快更好地理解世界。因此,我们会思考得更快,走得更远。

认知偏见会让我们错误思考,但心智模型会帮助我们正确思考。

即使你有一大堆坏的思考习惯,也可以从心智模型中受益。事实是,不管你年龄多大,都可以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们的大脑适应性很强,甚至可以说,我们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大脑。这就是心智模型的概念所在。

心智模型是能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如何运转的思考工具。例如,有学习心智模型,解决问题心智模型等等。

这些也是捷径。但与认知偏见不同的是,它们会激发思考,继而改善行动,而不是没有思考就行动。

例如,如果我们重新考虑上面的认知偏见,运用二阶思维,你可以发现,虽然使用社交媒体现在感觉良好,但它只会导致你越来越堕落。浏览图片并不能给你带来长期的回报,只有短期的情绪收获,且会迅速蒸发,让你想要更多。通过在心理模型的帮助下进行这种自我分析,你可以用自己的时间做一些更健康的事情。

2.4. 抛弃旧思维

把你带到“这里”的东西,不会把你带到“那里”。你需要抛弃某些原则和策略,以便为更好的原则和策略腾出空间。

把你带到“这里”的东西,不会把你带到“那里”。你需要抛弃某些原则和策略,以便为更好的原则和策略腾出空间。

人们停滞不前的一个常见原因是,他们没有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

之前提到过,我们倾向于寻找能证实自己现有信念的东西,不懈地寻找能支持我们想法的事实。但这只会让我们一无所获,只是停留在同一个位置,永远不会进步。

要想更好地思考,很大程度上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用更好的思维模式取而代之。

你需要经常练习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为新的和更好的思考创造空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不加思考地做一些相同的事情。在一些大公司也是这样的,他们会坚持做那些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事情,从不更新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下面这句话被认为是商业中最危险的话:“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把你带到“这里”的东西,不会把你带到“那里”。

或者,我稍微改变《加速专业》(Accelerated Expertise)一书中的一句话:“当有缺陷的心理模型被替代时,学习思维就会进步;而当一个模型被完善并越来越难被否定时,学习思维就会稳定。”

所有这些都需要你放弃或抛弃目前持有的过时观念,用更好的观念来取代它们。

2.5 情绪弹性

我们会先有情绪,然后才是思考。理解“人是由情绪引导的”这句话,可以帮助你在生活的许多不同领域做得更好。图片来源:durmonski.com

我们会先有情绪,然后才是思考。理解“人是由情绪引导的”这句话,可以帮助你在生活的许多不同领域做得更好。这不仅能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了解他人。

在《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本书中,作者以微妙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思维往往是有缺陷的。

简而言之,因为我们生来就会先感受,然后才思考。

如果你感到沮丧,如果你怀疑自己,如果你缺乏自信,你的行为就会与你感到愉快、受到鼓励和自信满满的时候大不相同。

即使是像感觉疲倦这样简单的事情,也会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改变你的思维。

例如,有一个概念叫做情绪绑架(emotional hijacking),也被称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这是一种直接的情绪反应,忽略了大脑的理性部分。很明显,如果你受到枪支威胁,大脑会抛开所有其他想法,迅速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fight or flight mode)。

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我们累了,在辛苦工作的一天结束后,我们更有可能和配偶吵架。这不是因为我们有精力去争吵,相反,是因为我们太累了,所以说话时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因此,我们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大喊大叫,而不是道歉。

理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影响”,这是通向更好思维的5个主要原则的最后一个。

现在,让我们看看可以使用什么思维策略,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

3. “更好地思考”的策略

很少有一件事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思考者。有很多要求,以上只是一个起点。

聪明的人是怎么做的?

聪明的人不会只考虑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还会花很多时间思考他们没有思考的事情。

这听起来简直是在胡说八道,但请听我说完。

当你考虑自己可能错过的东西时,可以帮助你获得以前无法获得的新想法,并做出更好的决定。

毕竟,如果你仅仅依靠自己头脑中的已有想法来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就肯定会错过一些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要花更多时间来做决定。

策略1:花更多时间解决问题

当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个问题上时,会发生两件神奇的事情。首先,你会开始找到一堆的解决方案。其次,这个问题看起来不再可怕了,选项的产生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当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个问题上时,会发生两件神奇的事情。首先,你会开始找到一堆的解决方案。其次,这个问题看起来不再可怕了,选项的产生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准备一个清单,写下你的主要问题,你目前生活中最大的障碍。然后,每当你听到或读到一些有趣的东西时,对照清单上的每个问题进行测试,看看是否有帮助。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只是我在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更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是的,有些情况需要当下就做决定,但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可以研究一番。

策略2:既要深入,也要广泛

深入可以帮助你成为专家,而广泛会让你的大脑更加丰满、灵活。

深入可以帮助你成为专家,而广泛会让你的大脑更加丰满、灵活。如果我们想精通一个特定的领域,通常会深入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阅读某一特定主题的所有书籍。

当然,这完全有道理。让自己接触大量与某个特定主题相关的案例可以让你做好准备。你将对这个领域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当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时,你会有策略来采取行动。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你会变得只擅长一件事。

当然,被公认为专家是件好事。但你可能会不小心把自己锁在自己创造的泡沫里,你知道很多关于做X的事,但你对W, Y和Z一无所知。

当今世界,我们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宽度。

当今世界,我们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宽度。

在我们当下的世界里,你需要了解很多不同学科的很多东西。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思考,而且是为了在生活中过得更好。

或者我换一种说法,深入研究可以让你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最好的会计师,而“既深入又广泛”则将帮助你拥有所在领域最好的会计师事务所。

策略3:减少认知负荷

“思考大量的事情”和“思考正确的事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

“思考大量的事情”和“思考正确的事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

维基百科说,“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指的是工作记忆资源的使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工作记忆中的内容会逐渐增加。早上醒来时,我们头脑中可能只有基本需求,但晚上睡觉时大脑却很混乱。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白天会通过各种来源获得新信息,比如新闻、电视、其他人分享想法或要求我们做某事,等等。

记住这一点,关于“更好的思考”,一简单个方法就是少想一些事情,不要让自己被各种选择和决定压垮。有逻辑的解决方案是,把问题结构化,并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我们的做法恰恰相反,我们会缩在舒适的角落里看 YouTube 视频,拖延问题的解决。

虽然有些事情你不能不考虑,比如你的健康,你的家庭,你的工作,等等,但有些方面你确实可以主动忽略,例如,放弃社交媒体,放弃新闻,放弃追求完美。

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金钱会干扰我们的思维。

当我们没有足够的钱时,唯一想的就是钱。虽然金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肯定能解决缺钱的问题。除了阅读个人理财书籍,我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尽管如此,你还是要意识到,金钱会干扰你的整体思维。

策略4: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思维之间切换

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思维之间切换,可以让你看到更大的图景,并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连接。

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思维之间切换,可以让你看到更大的图景,并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连接。

当专注于一件事时,会有利于你完成任务。但你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其他一切,这就是为什么你也需要让自己的思维发散,因为这样做会让你看到更多的事情,有伟大的想法。

这就是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思维之间切换的意义。

在《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一书中,作者分享了关于这两种思维类型的有趣见解。

当你处于专注模式时,关注的是当前的问题,大脑的特定部分被激活,你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工作。然而,这阻碍了新想法的进入,而这些想法有可能使你正在思考的解决方案更加新颖。

发散思维模式基本上就是不去刻意想任何特别的事情,让大脑在不同的想法之间跳跃。虽然这看起来没什么效果,但正是这种漫不经心的做法,可以帮助你找到解决困难任务的独特角度。

或者换句话说,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给自己发散思维的时间,远离问题,这样你就可以探索当前问题与其他事情的关系。

策略5:换位思考

当你为别人着想的时候,想到别人在想什么的时候,你就会变得不那么暴躁。少些隔阂,多些理解。学会换位思考,你身边的机会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多。

当你为别人着想的时候,想到别人在想什么的时候,你就会变得不那么暴躁。少些隔阂,多些理解。学会换位思考,你身边的机会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多。

我相信,世界上发生的大多数冲突都是因为缺乏同理心。人们不关心别人,他们只关心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遗憾的是,这种零和思维不会带来任何长远的结果。是的,你也许能赢得这场战斗,但赢不了整个战争。

以国际象棋为例。如果你只专注于自己的一方,便不会走得太远。你还需要弄清楚对方在玩什么把戏,这才是你赢的方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运用到换位思考和同理心。

同理心到底是什么?

字典里将这种能力描述为一种“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想象他人可能在想什么”的能力。

我经常看到缺乏同理心的情况。当我与人交谈时,通常聊着聊着对方就会把话题转回到自己身上:“哦,我明白你说的问题是什么意思。现在,我来告诉你我的问题吧……”

“利用同理心来更好地思考”被严重忽视,因为它似乎不是更好地思考的解决方案,而似乎更像是营销人员的解决方案。但我确实认为,它能帮助你更好地思考。你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和别人生活在一起。因此,你需要考虑自己的决定将如何影响他人。

4. 写在最后

那么,你能学会成为一个更好的思考者吗?

好的思维方式会带来好的行为,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结果。你需要与自己的思想交流,批判性地进行思考,这样你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默认选择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想法。

要想更好地思考,你需要用有价值的见解来浇灌自己的大脑,这样的见解能激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让你殆于思考。

不过,环顾四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缺乏营养的信息来源,这些不是为了帮助我更好地思考而设计的。恰恰相反,它的目的是迫使我花更多的时间上网或滚动屏幕,让我变得急躁和懒得思考问题。

要放慢速度,给自己时间去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并找到克服它们的方法。

迄今为止,阅读书籍依旧是治疗这一切的最好方法。

有些人思考多于阅读,另一些人则阅读多于思考。两者兼而有之的人,增长智慧。两者都没有的人,保持无知。——约翰·利兰(John Leland)

参考文献:

Based on the studies in this article: Our Three Brains – The Emotional Brain, www.interaction-design.org

Based on this article: The limbic system,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ased on this article: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the brain, rewardfoundation.org.

Two great books that will introduce you to a variety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ways to overcome them are: Super Thinking and 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

译者:Jane

关键词:

上一篇 :

下一篇 :

X 广告
公司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快递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